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太平洋島嶼世界
The Contemporary Pacific 
開課學期
110-2 
授課對象
 
授課教師
童元昭 
課號
Anth4001 
課程識別碼
105 41860 
班次
 
學分
3.0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一6,7,8(13:20~16:20) 
上課地點
綜603 
備註
A3:世界文明
總人數上限:50人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太平洋島嶼人口來源相似,多為使用南島語族的語言群體,逐步遷徙至火山島或珊瑚礁島定居。島嶼社會因人口來源,地理與歷史等,而有一共同基礎。但是島嶼地理的敏感,島嶼小且分散的條件,均促成在共同基礎或趨勢之外的個別島嶼獨特的當代政治、經濟與文化的發展途徑。本課程將提供同學對與台灣關係密切的太平洋島嶼世界一個認識的基礎,並認識當代重要議題如氣候變遷等與太平洋島嶼的關聯。配合課程設計與進度,同學必然會認識大洋洲繽紛的島嶼世界。  

課程目標
大洋洲島嶼社會與台灣原住民族所使用的語言同屬南島語族,並享有一定文化親近性。雖然島嶼國家在台灣的國際網絡上具有重要性,但在以歐美日為主的對外眼光下,我們對第三世界的認識不足,也缺少認識的適當概念工具。本課程即以人類學研究文化的概念與方法,修正西方中心的史觀,引導同學認識大洋洲,並反思自身。
太平洋島嶼人口來源相似,多為使用南島語族的語言群體,逐步遷徙至火山島或珊瑚礁島定居。島嶼社會因人口來源,地理與歷史等,而有一共同基礎。但是島嶼地理的敏感,島嶼小且分散的條件,均促成共同基礎或趨勢之外的個別島嶼特殊的當代政治、經濟與文化的發展途徑。
課程在引導同學認識大洋洲社會的同時,強調文化的整體性,與文化創造發展的能力,並由此一角度去理解文化理念與物質環境的互動,以及文化變遷的動力。
大洋洲縱然有它的特殊性,但已是全球社會的一份子,課程也鼓勵同學不僅是站在一個距離外認識,欣賞與體會當地的美好與困境,而能進一步設想自身行為與遠地人群福祉的相關性。
 
課程要求
上課前兩堂課,由教師講授。第三小時以討論為主。每20至25人為一討論小組。
為讓同學熟悉大洋洲的傳播網絡與當前處境,課程要求同學每周分組報告當週重要新聞。每週島嶼新聞評介由同學兩人一組選擇一大洋洲國家或地區,蒐集當地新聞資料,作為新聞評介以及分組作業之用,已掌握大洋洲社會的現況與議題。每組負責報告一至二次。
【評分方法】
地圖考試 5%
新聞評介 15%
微作業  20%
分組作業 40%
分組討論 20%
-說明-
1. 新聞評介:由每組挑選一個國家,負責該國簡介及新聞口頭報告,以15分鐘為原則。並繳交500字文字說明, 可投稿至台大台灣太平洋研究中心facebook粉專(附新聞連結),經編輯後具名公開。 經刊出者,總分酌加5分。
2. 微作業:春假期間(第八周)同學分組自行完成,事前先與教師及助教討論可行性。作業主題是「我們的大洋洲印象與其脈絡」,將分為兩個階段進行。第一個階段是在第一周寫出自己對大洋洲的印象或認識,如郵票或是氣候變遷等,字數不限。第二階段在第一階段所提出的印象或認識上,挑戰並調整這一印象並深化認識,第八周完成。正文字數包括兩個階段,限3000字以內,須附資料來源,清楚註記引用部分等以符合學術倫理。4/11上課前上傳NTU cool。
3. 分組作業:參考教師所準備的討論題綱,同學發展的新聞評介或微作業,帶入學術分析與方法,深化討論。正文5,000字,寫作需符合一般學術規範。於第16週(5/30)上課時上傳cool。
分組討論的評分,佔總成績的20%。評分分為:出席率5%,討論參與10%,分組作業的口頭報告5%。
4. [加分]讀後心得:繳交文章與紀錄片的書面心得,每一篇可加總分一分,以十分為限,總成績以100分為限。字數限於800-1,000字。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指定閱讀
第一周 2/14 課程簡介,區域介紹、自行參觀人類學博物館

第二周 2/21 「群島之洋」的視角
Hau'ofa, Epeli,楊鈴慧、白宜君譯
2009(1994) 我們的群島之洋。收在童元昭編,群島之洋:人類學的大洋洲研究。第三四五至三五八頁。台北:商務印書館。
江孟芳、顏銘男譯
2009(1998) 海洋長在我心。收在童元昭編,群島之洋:人類學的大洋洲研究。第三五九至三七七頁。台北:商務印書館。

第三周 2/28 放假

第四周 3/7 島嶼環境與都市化;地圖考試
Petrou, Kirstie and John Connell
2017 Rural-urban migrants, translocal communities and the myth of return migration in Vanuatu: the case of Paama. Journal de la Societe des Oceanistes: 144-145: 51-62
Kraemer, Daniela
2020 Planting Roots, Making Place: Urban Autochthony in Port Vila Vanuatu. Oceania: 90(1): 40-54
*Keen, Meg & Julien Barbara
2016 Pacific Urbanization: Changing Times. Devpolicy Blog, published on Feb. 25, 2016. (7 pgs.)
*Jones, Paul
2011 The Meaning of Urbanization in the Pacific Islands Context.(na)

第五周 3/14 土地與海洋:生產、交換與關係
Egan, James A., Michael L. Burton & Karen L. Nero
2006 Building Lives with food: Production, Circulation, and Consumption of Food in Yap. In Fast Food/ Slow Food: The Cultural Economy of the Global Food System. Richard Wilk, ed. Pp. 31-47. New York: Altamira Press.

張帆如譯
2009 不可異化的財富。收在童元昭編,群島之洋:人類學的大洋洲研究。第一一五至一四八頁。台北:商務印書館。

*Malinowski, B
1961(1922) Argonauts of the Western Pacific.Ch.3 The Essentials of the Kula. Pp 49-80. New York: E.P.Dutton . 可參考中文譯本:南海舡人第三章
(Tung p.4)
第六周 3/21 去殖民工程:依賴的策略
Fry, Greg & Sandra Tarte eds (一至二篇)
2015 The New Pacific Diplomacy. Canberra: ANU Press。
*Poirine, Bernard
1998 Should We Hate or Love MIRAB? The Contemporary Pacific 10(1): 65-105.
影片:Nuclear Savage (2011, 86 mins.)

第七周 3/28 成為國民
Foster, Robert J.(中譯)
2009 (2004) <平面廣告與國族建構>。趙恩潔譯。在童元昭編《群島之洋:人類學的大洋洲研究》,台北:商務印書館出版。
*Hoëm, Ingjerd
2021 'Cutting the Colonial Cord'? Tensions of Valu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okelau and New Zealand. Oceania 91(2): 165-180

第八周 4/4 春假
完成微作業

第九周 4/11 當代的人群流動
童元昭
2009 〈踏浪而行―大洋洲人群流動的經驗〉,在童元昭編《群島之洋:人類學的大洋洲研究》,台北:商務印書館出版。
Addo, Ping-Ann
2009 Forms of Tradition, Forms of Transnationalism: Cash and Cloth as Ritual Exchange Valuable in the Tongan Diaspora. In Helen Lee & Stephen Tupai Francis (eds.) Migration and Transnationalism: Pacific Island Perspectives, Pp. 43-56. Canberra: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第十周 4/18 成為新的人(基督徒)
Jolly, Margaret
2014 A Saturated history of Christianity and Cloth in Oceania. In Hyaewoel Choi & Margaret Jolly eds. Divine Domesticities: Christian Paradoxes in Asia and the Pacific. Pp. 429-454. Canberra, Australia: ANU Press.

第十一周 4/25 食物與健康:為什麼吃肥肉?
Gewertz, Deborah and Frederick Errington (部分)
2010 Cheap Meat: Flat Food Nations in the Pacific Islands.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第十二周 5/2 全球性氣候變遷的區域意義
Roberts, Jason
2019 ‘We Live Like This’: Local Inequalities and Disproportionate Risk in the Context of Extractive Development and Climate Change on New Hanover Island, Papua New Guinea. Oceania 89 (1): 68-88

McIver, Lachlan & Elizabeth Hanna
2015 Fragile Paradise: Health and Climate Change in the South Pacific. In
Colin D. Butler, Jane Dixon & Anthony G. Capon eds. Health of People, Places and Planet: Reflections based on Tony McMichael Four Decades’ Contribution to Epidemiological Understanding. Pp. 339-352.

*Bell, J, Taylor, M. Amos M, Andrew N. (約40頁薄冊)
2016 Climate change and Pacific Island food systems. CCAFS and CTA. Copenhagen, Denmark and Wageningen, the Netherlands.

https://kathyjetnilkijiner.com/2011/04/13/tell-them/
https://kathyjetnilkijiner.com/2014/09/24/united-nations-climate-summit-opening-ceremony-my-poem-to-my-daughter/
影片: Moana Rua: The Rising of the Sea

第十三周 5/9 未竟的解殖: 墾拓殖民歷史中出現的原住民
Hanson, Allen (中譯)
2009 (2004) <毛利文化的發明/建構>。趙恩潔譯。收在童元昭編《群島之洋:人類學的大洋洲研究》,台北:商務印書館出版。
影片: 我們的島叫奧菲爾Ophir(2020. PNG, 97 min.)

第十四周 5/16 文化復振與遺產化

Scott, Rolf
2011 Voyaging, Cultural Heritage and Rites of Passage: The Hawaiian Transformation of Pacific and Global Space. In Edvard Hviding & Knut M. Rio eds. Made in Oceania: Social Movements, Cultural Heritage and the State in the Pacific. Pp. 91-120. Wantage, UK: Sean Kingston Publishing.
演講: Kumu Walis & Terau Leau

第十五周 5/23 在地年輕世代的回應/定位
Tengan, Ty P. K a wika & Lamaku Mikahala Roy
2014 ‘I Search for the Channel Made Fragrant by Maile’: Genealogies of Discontent and Hope. Oceania 84 (3): 315-330.

第十六周 5/30 期末考周
分組口頭報告,教師提供點心

第十七周 6/6 自主學習
與老師及TA一對一的學習評估與建議

第十八周 6/13 自主學習
大洋洲旅遊規劃 
參考書目
童元昭(編)
2009 《群島之洋:人類學的大洋洲研究》,台北:商務印書館出版。
本課程主要參考以上兩本本書,配合當週指定文章。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課堂討論 
20% 
出席率5%、討論參與10%、期末口頭報告表現5% 
2. 
期末分組作業 
40% 
參考教師所準備的討論題綱,同學發展的新聞評介或微作業,帶入學術分析與方法,深化討論。正文5,000字,寫作需符合一般學術規範。於第15週(5/30)上課時上傳cool。 
3. 
地圖考試 
5% 
第四週(3/7),填空測驗。 
4. 
加分 
0% 
繳交文章與紀錄片的讀後心得,每一篇可加總分一分,以十分為限,總成績以100分為限。字數限於800-1,000字。 
5. 
新聞評介 
15% 
每組挑選一個國家,負責該國簡介及新聞口頭報告,口頭報告時間為15分鐘。繳交500字說明,寄至台大台灣太平洋研究中心facebook粉專(附新聞連結),經編輯後具名公開。上傳內容需要包含500字說明 
6. 
微作業 
20% 
作業主題是「我們的大洋洲印象與其脈絡」,將分為兩個階段進行。第一個階段是在第一周寫出自己對大洋洲的印象或認識,如郵票或是氣候變遷等,字數不限。第二階段在第一階段所提出的印象或認識上,挑戰並調整這一印象並深化認識,第八周完成。正文字數包括兩個階段,限3000字以內,須附資料來源。4/11上課前上傳cool。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2/14  課程簡介,區域介紹,自行參觀人類學博物館 
第2週
2/21  地區:「群島之洋」的視角 
第3週
2/28  228放假 
第4週
3/7  島嶼環境與都市化;地圖考試 
第5週
3/14  土地與海洋:生產、交換與關係 
第6週
3/21  去殖民工程:依賴的策略(影片:Nuclear Savage) 
第7週
3/28  成為國民 
第8週
4/4  春假停課;完成微作業 
第9週
4/11  當代的人群流動 
第10週
4/18  成為新的人(基督徒) 
第11週
4/25  食物與健康:為什麼吃肥肉? 
第12週
5/2  全球性氣候變遷的區域意義 
第13週
5/9  未竟的解殖:墾拓殖民歷史中出現的原住民 
第14週
5/16  文化復振與遺產化 
第15週
5/23  在地年輕世代的回應/定位 
第16週
5/30  期末考周 
第17週
6/6  自主學習 
第18週
6/13  自主學習